1. <tbody id="e7er0"><pre id="e7er0"></pre></tbody><progress id="e7er0"></progress>
    2. <dd id="e7er0"></dd>
      <tbody id="e7er0"><track id="e7er0"><video id="e7er0"></video></track></tbody>
    3. <progress id="e7er0"></progress>
      金金網
      掃碼進入手機版
      掃碼進入公眾號
      當前位置 :首頁>小荷出水 > 詩教園地 >

      王老師說美文:若為化得身千億

      2023-05-23 16:28:52來源:王老師說美文作者:王宜早

        王老師簡介

        王老師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曉莊學院退休文學教授,長期從事教育工作,教過中學、大學,教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、古代漢語、中國漢字學、書法等。曾任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、南京詩詞雜志主編,現在是南京詩詞學會顧問、江蘇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。王宜早先生還是一位書法家,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、書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學習王羲之書法,兼學傳統各家,追求漢唐氣象、風雅品格。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曾任省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,南京市書法教學研究會會長等。

     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

      柳宗元

      海畔尖山似劍铓,秋來處處割愁腸。

      若為化得身千億,散上峰頭望故鄉。

        唐朝中期順宗時(805)發生過一場短暫的政治革新“永貞革新”,失敗后,革新派人物遭受到殘酷的打擊,史稱“二王八司馬事件”。柳宗元(773-819,字子厚)是革新派的核心人物,先被貶為永州司馬,10年后移柳州刺史,4年后卒于任所。柳州位于廣西中北部,當時是荒遠之地。此詩作于柳州。

        詩題的節奏可以從中間點斷:《與浩初上人同看山,寄京華親故》。上人:對和尚的尊稱。浩初和尚與柳宗元一道游覽柳州山水,本詩著眼點在山不在水,所以題中只說“看山”。“寄京華親故”:寄給京都的親朋好友。京華:首都。親故:親戚故舊,親朋好友。

      “海畔尖山似劍芒”

        湖邊尖尖的山頭好像寶劍的鋒芒。

        海:湖泊。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湖泊和寬闊的水面,稱為“海”,例如青海、洱海;北京的一些水面也稱為“海”,例如什剎海、西海。海畔:湖畔。有人解釋說,柳州在南方,距海洋較近,故稱海畔。這個解釋不對。尖山:尖尖的山峰。劍铓:劍鋒,劍的頂部尖銳的部分,也寫作劍芒。

        第一句詩描寫柳州山的形象特點:尖。似劍芒,是比喻。山峰尖銳,突兀奇特,是廣西獨特的風光。這是實寫,不是想象。蘇東坡曾經以自己的親身經歷,證實柳宗元的描寫真實不虛:“仆自東武適文登,并行數日,道旁諸峰,真如劍芒,誦子厚詩,知海山多奇峰也。”作為一個被驅逐到蠻荒之地的官員,見此奇特山水,可謂驚心動魄。這個形象特點,構成了全詩的抒情基礎。

      “秋來處處割愁腸”

        在蕭瑟的秋天到來時,(這些劍芒一樣的尖山)到處都要把人們的愁腸割斷。

        秋來:秋天以來。這兩個字是寫實,同時渲染情緒色彩,與“愁腸”的“愁”字自然呼應。處處:到處。這兩個字看似隨手拈來,但不能輕易放過,這表明尖山非止一座,為下邊的想象創造條件。割愁腸:(劍铓)把愁苦的人們割得肝腸寸斷,包含了對于所受殘酷政治迫害的憤懣之情。

      “若為化得身千億,散上峰頭望故鄉。”

        假如能夠把我的身體切割成千千萬萬塊,我會讓它們分散登上所有的山頭,朝著故鄉長安的方向遙望。

        “若為”一詞有兩種翻譯,一是譯作“假如能夠”,組成假設語句;一是譯作“怎樣才能”,組成疑問語句。兩種語句都能完整表達詩人的愿望。

        化得身千億:把我的身體變化成千萬個身體?;鹤兓?。得:成為。身千億:千千萬萬個身。身,個體。這個想法不是憑空而來,實現的方法有兩個:一是切割,讓尖山的劍芒把我切割成千萬塊,形成千萬個我。二是施法,請浩初上人施展佛家“化身”的法術,把一個我變成千萬個我。從詩的形象之間自然存在的邏輯關系來看,第一個化身之法,即尖山劍铓的切割,是順理成章的。散:分散,撒播。故鄉:這里指京都長安,即題中“京華親故”所在的地方。登上峰頭遙望故鄉,表示詩人對京華親故的思念十分殷切。若從所有的峰頭一起遙望故鄉,則對于京華親故的思念,將是何等澎湃,如同洶涌的江河。

        形象描寫得真切、以劍铓喻尖山比喻新穎、形象之間的邏輯聯系一貫到底、以奇特的想象表達深厚的情意,是這首詩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地方。

        南宋大詩人陸放翁有一首《梅花》詩:“聞道梅花坼曉風,雪堆遍滿四山中。何方可化身千億,一樹梅花一放翁。”其中“化身千億”的奇特想象,明顯是受到柳宗元此詩的直接影響。

      編輯: 謝玉菁

      美妇v

      1. <tbody id="e7er0"><pre id="e7er0"></pre></tbody><progress id="e7er0"></progress>
      2. <dd id="e7er0"></dd>
        <tbody id="e7er0"><track id="e7er0"><video id="e7er0"></video></track></tbody>
      3. <progress id="e7er0"></progress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