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師說美文:只有蛙聲不屬官
王老師簡介
王老師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曉莊學院退休文學教授,長期從事教育工作,教過中學、大學,教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、古代漢語、中國漢字學、書法等。曾任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、南京詩詞雜志主編,現在是南京詩詞學會顧問、江蘇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。王宜早先生還是一位書法家,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、書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學習王羲之書法,兼學傳統各家,追求漢唐氣象、風雅品格。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曾任省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,南京市書法教學研究會會長等。
聞蛙
倪瑞璇
草綠池塘水面寬,終朝閣閣叫平安。
無人能脫征徭累,只有蛙聲不屬官。
我的家鄉江蘇省宿遷市,其歷史名人中,武的當數秦漢之際的西楚霸王項羽,文的要說到清朝康雍年間女詩人倪瑞璿(璇)。
倪瑞璇(1702—1731),字玉英,祖籍宿遷大興倪渡村,出生于宿遷縣城。其父倪紹瓚是縣學秀才。瑞璇5歲時其父病逝,即隨母親寄居于舅父(睢寧縣文士樊正錫)家,7歲學文,8歲習詩,聰穎通透,多才多藝。25歲時由舅父作主,嫁給在睢寧教書的宜興人徐起泰為繼室,不久同回宜興夫家生活,30歲病逝。臨終前親手把自己一生的詩稿付之一炬,是為了不讓那些指斥時弊的作品激惹官家,危及家人。徐起泰整理她的遺物時,在舊書篋中發現殘存詩稿200首,已經被蛀蝕大半,立即抄錄,輯為《篋存詩稿》。清末同邑學人池正卿將各種印本抄本合輯校注,共得259首,《清詩別裁集》、《徐州詩征》等均有選錄。民國文人易君左在《倪瑞璇女士詩集序》中稱她是“革命詩人”“民族詩人”,并說“自倪瑞璇三百年后,只有秋瑾一奇女子,足以與之并傳。”
倪瑞璇是一位憂國憂時、同情勞動人民的現實主義詩人?!堵勍堋窅墼鞣置?,尖銳幽默,廣為流傳。
“草綠池塘水面寬,終朝閣閣叫平安。”
水面寬闊的池塘周圍長滿了碧綠的青草,青蛙整天咯咯地叫個不停,為它們生活的和平安定而歌唱。
第一句詩描寫青蛙生活的環境。
第二句寫蛙聲。終朝:終日,整天。閣閣:象聲詞,摹寫青蛙的叫聲;也寫作“咯咯”。特別點出的“叫平安”三個字,是對其內在含義的揭示,這里指青蛙們沒有“征徭”的負擔,不必躲避追索催逼;與廣大的農民相比,青蛙們可以說是幸運得多;因而“平安”一詞流露出青蛙們那種洋洋自得的心態。影影綽綽的,你可以看到另外一個“不平安”的世界。
“平安”一詞,是本詩的關鍵,可稱為詩眼。
以下兩句詩,由“蛙聲”引出,直奔主題,表現了詩人的敏銳和犀利。
“無人能脫征徭累,只有蛙聲不屬官。”
如今天下人沒有誰能夠逃脫征徭的壓榨,只有我們青蛙,不屬于官家管轄,因而沒有征徭的負擔;青蛙的叫聲也不受官家管轄,可以自由地發表議論,發泄牢騷。
“無人……只有……”這個句式,是本詩語言上的一個精彩之處。脫:擺脫。征徭:賦稅和徭役。賦稅是向官家繳納錢糧。徭役是為官家付出無償勞動。累:負擔、遭遇。舊社會沉重的賦稅和徭役負擔,常常逼得百姓人家雞飛狗跳、傾家蕩產,還不能發泄牢騷和憤怒。青蛙們深深地同情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,同時又不無慶幸地說:幸好我們不屬于官家管轄,還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。青蛙越得意,人類越可憐。詩人表現青蛙的得意,表達了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深深同情,對官家橫征暴斂的強烈譴責;具有相當的幽默感和諷刺色彩。
清代詩壇領袖人物沈德潛在《清詩別裁》中給了倪瑞璇很高的贊譽:“獨能發潛闡幽,誅奸斥佞,巾幗中易有其人邪!每一披讀,悚然起敬。”
古代有良知的詩人,無不對殘酷的征徭制度加以譴責,總是努力選擇新穎獨到的角度,追求“老題材新效果”。例如:唐杜荀鶴《山中寡婦》:“任是深山更深處,也應無計避征徭。”唐陸龜蒙《新沙》:“渤澥聲中漲小堤,官家知后海鷗知。蓬萊有路教人到,亦應年年稅紫芝。”我們把倪瑞璇的《聞蛙》與它們放到一塊兒閱讀,就會明顯看出女詩人追求新穎角度的努力了。
編輯: 謝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