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師說美文:天下誰人不識君
王老師簡介
王老師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曉莊學院退休文學教授,長期從事教育工作,教過中學、大學,教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、古代漢語、中國漢字學、書法等。曾任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、南京詩詞雜志主編,現在是南京詩詞學會顧問、江蘇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。王宜早先生還是一位書法家,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、書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學習王羲之書法,兼學傳統各家,追求漢唐氣象、風雅品格。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曾任省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,南京市書法教學研究會會長等。
別董大
高適
千里黃云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。
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
高適(704—765年)字達夫,與岑參、王之渙、王昌齡并稱“唐代四大邊塞詩人”。早年未仕,困窘落拓。參加平定安史之亂和鎮壓永王李璘有功,官至散騎常侍,封渤??h侯,世稱高常侍。
“董大”即董庭蘭(約695-約765),著名琴師,吏部尚書房琯(guan3,讀如管)的門客,在兄弟中排行老大,稱“董大”。天寶六年(747)春天,房琯被貶出朝,董庭蘭也離開長安。
這年冬天,高適與董庭蘭相會于睢陽(今河南商丘),不久又分別。高適寫了《別董大二首》。據第二首所說,當時,高適還沒有入仕,正在窮愁潦倒之際,“丈夫貧賤應未足,今日相逢無酒錢。” 這里選的是第一首。
前兩句是對環境的描寫,后兩句是對朋友的勸勉。
“千里黃云白日曛,北風吹雁雪紛紛。”
夕陽西下,天空一片昏黃。北風呼嘯,雁陣鳴叫著掠過紛飛的大雪。
白日曛:夕陽西沉時昏黃的景色。曛(xun1):曛黃,昏黃。黃云:昏黃的天空。千里:形容黃云廣大。
這樣的環境氣氛,蒼涼凄苦,又不失悲壯;處身其中,你會不會產生一種日暮天寒,心中茫然,不知何去的感慨?
我們不妨引證一些詩句,在對比中加深對這種環境氣氛的感受。你看,它與王勃“城闕輔三秦,風煙望五津”那樣雄渾壯闊的環境氣氛,與王維“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”那樣明朗清新的環境氣氛,與李白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”那樣深遠遼闊的環境氣氛,與王昌齡“寒雨連江夜入吳,平明送客楚山孤”那樣清寒孤寂的環境氣氛,是不是全都大異其趣?
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下分手,怎樣勸慰落魄的老朋友呢?
“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。”
你千萬不要擔憂前方沒有朋友知己因而惆悵,試問走遍天下,有誰不認識你董庭蘭吶?話說得多么有力,多么響亮,充滿信心和力量,是慰藉,又是激勵。前路:前途,前方。知己:知音,可以進行內心交流的朋友。誰人:何人。
可是有讀者說,聽這口氣,是不是大話空言?
有點。其實這是非常符合董庭蘭的實際狀況的。董庭蘭青年時代師從鳳洲琴師陳懷古學琴而青出于藍。但七弦琴十分古老,難得知音。董庭蘭走出琴室,轉而刻苦鉆研那從西域傳入、很受朝野歡迎的篳篥(bi4 li4)演奏。他“周游四方,聞有解者,必往求之”,對優秀曲目精益求精;他還經常到市井村邑為百姓演出,到樓館茶座為名流學士吹奏,終于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演奏家。
高適的臨別贈語,既是老朋友的慷慨真言,又是對董庭蘭高超技藝的熱情贊美,更是對他藝術道路的肯定和勉勵。
特別是在那種困窘落拓、窮愁潦倒的時候,分手贈語毫無低回纏綿、哀傷頹靡之氣,可以感受到詩人胸襟之開闊、氣度之豪爽、信念之堅定,以及友情之真切深厚。
古人評此詩“妙在粗豪”“身份占得高,眼界放得闊”。但也有人評論說:“落句太直。”審美分寸上的差異,需要讀者細心體味。筆者自知不夠心雄膽壯,審美上不免纖細孱弱,感覺此詩末句確有不夠精細淡雅之嫌。又想人的口味各有輕重,不可勉強求同,所以在總體評價上,故意放開一筆。
高適年輕時曾與李白、杜甫結為好友,同游汴州,傳為佳話。安史亂起,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發兵迎擊,唐肅宗誣為“叛亂”,并任命高適為淮南節度使,加以鎮壓。當時李白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從廬山參加了李璘武裝;李璘失敗后,李白也以“從逆”的罪名被捕,投入潯陽獄,差點處死。此時高適握有重權而不能相救,頗受后人譏評。
編輯: 謝玉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