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老師說美文:故人邀我至田家
王老師簡介
王老師,本名王宜早,1942年出生。曾任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主任,是南京曉莊學院退休文學教授,長期從事教育工作,教過中學、大學,教過的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、古代漢語、中國漢字學、書法等。曾任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、南京詩詞雜志主編,現在是南京詩詞學會顧問、江蘇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。王宜早先生還是一位書法家,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家、書法教育家沈子善先生,主要學習王羲之書法,兼學傳統各家,追求漢唐氣象、風雅品格。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曾任省、市書法家協會理事,南京市書法教學研究會會長等。
過故人莊
孟浩然
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
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
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
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
這是一首以其自然平淡的風格備受追捧的田園詩。
“過故人莊”
訪問老朋友的田莊。
過:到訪。故人:老朋友。莊:田莊,村莊。唐代的田莊是宗族地主及其附屬農戶聚居之地,莊主占有周圍的土地與山林河澤,舉辦一些副業,擁有少量“部曲”武裝。“田莊經濟”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形式,與近代的鄉村有著許多本質不同。這位“故人”的身份,可能是田莊的地主,也許是田莊的賓客,大約不是佃農。
“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
老朋友準備了雞黍飯菜,邀約我到他的田莊做客。
具:準備。雞黍:雞和小米,代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菜。黍:小米,代指糧食。至:到達;到……去。田家:田莊,即“故人莊”。有人解釋成“姓田的朋友家”,錯。
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
綠樹在村莊周圍環繞,村郭外斜斜地橫臥著青山。
合:環繞。郭:古代城墻有內外兩重,內層為城,外層為郭。這里指村郭,村莊的圍墻。斜:傾斜。古音讀xia2,押韻。
“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”
打開窗戶面對谷場和菜園,端起酒杯閑談農事。
開軒:打開窗戶。面:面對。場圃:谷場和菜園。場:打谷場。圃:園地。把酒:端起酒杯。話:閑談。桑麻:桑樹和麻,代指莊稼,泛指農事。麻:過去寫作蔴。
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
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,我還要來飲酒賞菊花。
重陽日:農歷九月九日,是重陽節(今天為敬老節),有登高飲酒賞菊花的習俗。還:讀hai2,再一次。不讀huan2,不作回歸講。
這首詩簡淡自然的風格,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:一,全詩結構平穩,順序寫了詩人應邀到田家做客的全過程。二,內容上,所寫的事物,是具有代表性的農家常見事物。三,平實的語言,淡淡的趣味,越品越有味。
首聯寫詩人應邀前往。具,解釋為“準備”即可,不必用“置辦”“操辦”等詞,注意分寸。雞黍,應當是自家養的雞、自家種的黍。既指簡樸的農家飯菜,又是比較豐盛的待客飯菜。不講虛禮和排場,只有真心和熱情。你請,我就去了,非常爽快,毫無客套,可見“故人”之間情誼純真。
頷聯寫路上所見。讀著這兩句寫景詩,我們仿佛隨著詩人的腳步,出了城市,進了村口。這兩句不是重點,但很重要,本詩僅有的描寫色彩的詞語都用在這一聯了,“綠樹”“青山”描寫環境氣氛,自然清新,和平幽靜,對二人的友情起了襯托的作用。
頸聯寫在主人家里的活動。沒有繁縟的禮節,鏡頭直接拉到客廳。打開窗戶,窗外就是打谷場和菜園;雞鴨牛羊都省略了。交談的內容,沒有官場和書本那一套,只有農村的生產生活;農事紛繁,詩中只用“桑麻”二字加以概括,既清凈簡潔又親切實在。賓主招待的動作應該還有很多,品茶啦,吃飯啦,統統淡去,只留下“把酒”一個鏡頭。如此刪繁就簡,愈加映襯了純樸清淡的真摯友情。所謂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就是要這樣寫。
尾聯寫告別。誰邀誰應,都不重要,詩人說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 “就”字一般解釋為靠近、湊近。這里的意思是,菜蔬和酒食搭配著吃。例如民間口語:“喝稀飯就蘿卜干”“花生米就酒”。就菊花,意思是一邊賞菊,一邊飲酒。有人說是以菊花釀酒,有人說是把菊花炒了當做下酒菜。這些都太做實,少了詩味。
關于“就”字,還有個煉句的趣事。明代楊慎《升庵詩話》記載:“刻本脫一‘就’字,有擬補者,或作‘醉’,或作‘賞’,或作‘泛’,或作‘對’‘看’,皆不同,后得善本是‘就’字,乃知其妙。”明末清初學者馮舒贊嘆道:“字字珠玉,‘就’字真好。”好在哪里?好在是俗語,口頭語,自然率真,準確傳情,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,主客之間的熱情、愉快、親切、融洽,全都包容其中了。
編輯: 謝玉菁